债务危机担忧爆发,日本长期债券收益率创历史新高
日本期限最长的政府债券收益率周二飙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引发市场震动,并对该国财政状况恶化发出新的警报。
此前,债务拍卖结果令人失望,表明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因此出现了价格飙升。根据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30年期国债收益率跳升至3.14%,40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3.61%,单日均上涨0.17个百分点。
20年期债券也未能守住涨幅,飙升15个基点,达到2.56%。此次拍卖的尾部价差(即最高接受价格与最低接受价格之间的价差)创下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大纪录。
日本央行缩减购债规模引发恐慌,交易员警告全球影响
日本央行过去一年一直在缓慢减少其在债券市场的影响力,试图摆脱其长期以来的超宽松政策。该计划如今正受到抨击。交易员表示,周二的混乱局面与此次缩减直接相关,缩减措施已导致整个收益率曲线出现波动。
富达投资基金经理迈克·里德尔警告称,如果日本投资者开始将资金转移回国内,收益率的飙升可能会导致“全球长期债券市场的蔓延和进一步疲软”。
日本持有大量海外资产,任何撤资迹象都可能对其他市场造成沉重打击。财务省如今也深陷其中。
周二债券标售结束后仅几分钟,日本央行就公布了其从市场参与者收集到的关于缩减购债计划进展的反馈意见。多家银行和券商建议日本央行重新考虑,尤其是在长期债券方面。
这些数字令人震惊。法国兴业银行估计,私营部门在2026年3月财年结束前将不得不承担60万亿日元的新债务。这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至于谁来购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长期以来一直是长期市场主要参与者的寿险公司如今正在改变策略,撤出这一领域。这导致国内需求出现巨大缺口,而市场目前尚无定论。
石破茂失去领导权,政治危机加深
除了财政压力之外,政府本身也显得岌岌可危。首相石破茂正面临来自其执政联盟内部日益增长的质疑。他的支持率很低,分析人士表示,他的政治基础过于薄弱,难以承受更大的动荡。
石破茂也未能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就关税问题达成任何协议,这使得日本的贸易地位变得脆弱。
随着参议院选举定于7月举行,越来越多的人预期石破茂可能会利用减税承诺来巩固其支持率。分析人士警告称,此举可能会进一步破坏日本预算的稳定,尤其是在日本公共债务负担已超过GDP的200%的情况下。
虽然此次债券市场混乱似乎仅限于日本,但其影响并非如此。上次日元套利交易承压是在2024年8月8日,当时全球股市下跌。
这种情况指的是投资者平仓以低利率借入日元,并投资于美元等高收益货币的交易。当日本的收益率上升时,这种交易就会变得风险较高,迫使大型机构从全球风险较高的资产中撤资。
目前来看,再次崩盘的风险不高,但也并非零。美国利率仍高于日本利率,这使得套利交易目前仍具有吸引力。但这一差距正在缩小。
当前市场预期显示,美联储下个月维持利率在425-450个基点之间的可能性为94.7%。7月30日会议的利率下调至71.2%的可能性则降至71.2%。到9月份,利率降至400-4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53.1%。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且日本国债收益率维持现状甚至进一步攀升,套利交易可能会再次崩溃。资金将回流东京,耗尽全球市场的流动性,拖累从美国股市到新兴市场债券等所有市场。周二发生的事之后,没有人能排除这种可能性。现在也一样。
Cryptopolitan 学院:厌倦了市场波动?了解 DeFi 如何助你建立稳定的被动收入。立即注册
(责任编辑:经济数据)
-
document.writeln('关注创业、电商、站长,扫描A5创业网微信二维码,定期抽大奖。...[详细]
-
装修设计网站使用这种古典颜色效果,无论在网站整体设计还是人文方面,都会给用户一种冲动的感觉...[详细]
-
当然,这些标题和设计应该具有相同的美学特征和氛围,确保整个广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详细]
-
同样的,广告也是自媒体、内容创业界经过了验证的商业模式。...[详细]
-
今日头条对标题党的审核也很严,头条内部技术团队关于标题党分类的讨论就有十几页,他们曾经把另外一家平台的标题抓取,发现超过15%都被认定为标题党。...[详细]
-
干货大多以名言警句式的形式出现,将众多需要系统学习的理论和知识抽丝剥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留下结论。...[详细]
-
QQ群的公告栏里,写着这么几行大字: 过去两天,这些用户尝试了拨打12315、找工商部门投诉、报警等多种方式,但没有起到任何效果。...[详细]
-
譬如说,融资过程中在接受投资人轰轰烈烈的尽职调查之前,创始人同样需要对投资人做一点反向尽职调查,了解投资人的背景、实力和风格,甚至包括投资人的现有投资对象(Portfolio)和投资人(LP)中有...[详细]
-
事情就是这样一件事,接下来,让我们好好来聊聊这件事情的源头——地铁扫码。...[详细]
-
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最好是哪个?交易平台排名 火必网和ok的区别
与硅谷不同的是,中国没有应对高估值初创企业的先例。...[详细]